碳纖維作為一種新材料,以其漆黑的顏色、廣泛的用途和較高的價格,給公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對于碳纖維來說,它既不是全新的,也不是過時的材料。
碳纖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愛迪生時期,他在1879年發明了一種以碳纖維為發光體的白熾燈。然而,當時使用的碳纖維是由棉花等天然纖維制成的,強度較低,不耐用,在后來被鎢絲取代。
現代意義上的碳纖維研究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當時,美國需要尋找一種能夠耐高溫的材料,用于制造超高速飛機和航天器。因此,對碳纖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投資。隨著科學家們不斷尋找提高碳纖維性能的方法,并開始進行工業生產,碳纖維也成為了國家推動研發的產物。
碳纖維的直徑通常在7微米左右,比人的頭發還細。然而,盡管細小,碳纖維的拉伸強度卻是鋼鐵的7-9倍。在上千度的高溫下,其他纖維早已化為灰燼,而碳纖維卻毫發無損。可以說,碳纖維是典型的外表柔軟內部堅硬的“真漢子”。
早期的碳纖維核心材料選用的是瀝青等廉價原料,雖然成本低,但整體性能較差。直到日本得知美國取得了碳纖維技術突破后,他們選用聚丙烯腈作為原材料,開發了真正意義上的新材料。聚丙烯腈是一種常用于取代昂貴的天然羊毛的纖維材料。從聚丙烯腈到碳纖維的制造過程十分復雜,類似于拉面制作的過程。經過氧化、碳化等多個工藝步驟,聚丙烯腈逐漸轉變成碳纖維,顏色也從白色變為黃色,再到黑色,同時強度也逐漸增加。
在碳纖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美國和日本企業競爭激烈,并對中國實施了封鎖,使得中國的碳纖維自主研發之路異常艱難。然而,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中復神鷹公司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被動局面。
中復神鷹公司開始于2005年,由張國良領導的團隊在碳纖維領域進行了長達16年的技術攻關。他們攻克了濕法紡絲工藝、碳化工藝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碳纖維的產業化生產。公司先后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榮譽。
中復神鷹公司一直追蹤國際上最先進的碳纖維制造技術,并不斷投入人力和財力進行技術攻關。他們逐漸從碳纖維的“新秀”蛻變為產業的龍頭。
為了將裝備和工藝充分結合,中復神鷹團隊進行自主工藝研發和關鍵配套裝備研制,成功實現了干噴濕紡碳纖維的產業化。他們參與制定了碳纖維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公司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碳纖維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
中復神鷹在中國建材集團的戰略引領下,于2019年啟動了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該基地是中國首個萬噸級碳纖維生產基地,實現了萬噸級高性能碳纖維的穩定供貨。該項目也被列為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級工程”。
在未來,中復神鷹將繼續把握住國產碳纖維產業快速發展的新機遇,實現高端化、規模化和綠色化的戰略目標。公司將加大技術研發和生產裝備的投入,研發新一代高強、高模、高性能碳纖維。同時,他們還將提高生產效率,增強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推動碳纖維產業的發展。
中復神鷹公司登陸科創板,通過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將用于籌建碳纖維項目和航空航天應用研發項目。公司的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碳纖維企業。中復神鷹將繼續加強科技研發,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朝著國產碳纖維產業化的目標不斷前進。
中復神鷹公司作為上游公司,主要業務是生產碳纖維原料以及基于碳纖維的各種制品,以滿足不同領域對于輕量、高強度材料的需求。 而作為專注于下游產業的高為碳纖維復合材料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包括生產碳纖維復合材料板材、管材、零部件等制品,以滿足不同行業對于高性能復合材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