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行業是目前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之一,在國內外市場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國內高品質碳纖維的不斷突破和放量,以及下游領域如軍工、衛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碳纖維在衛星、火箭、機器人等領域有望成為新的需求增長點。然而,由于碳纖維庫存累積和價格下行的情況,碳纖維產品的盈利能力和企業經營面臨挑戰,大規模擴產的步伐可能會放緩。在這種背景下,龍頭企業憑借其規模、成本、技術和資金等優勢,有望進一步聚攏資源。

國內碳纖維價格逐步見底,大絲束和中低端小絲束面臨虧損壓力
根據百川盈孚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國內大絲束碳纖維的不含稅市場均價為6.6萬元/噸,而小絲束碳纖維(T300(12K)、T300(24/25K)和T700(12K))的不含稅市場均價分別為7.5萬元/噸、6.8萬元/噸和12.8萬元/噸。同時,根據該機構的測算,大絲束碳纖維的單噸營業成本約為7.4萬元/噸(現金成本約為6.4萬元/噸),小絲束碳纖維的單噸營業成本約為9.0萬元/噸(現金成本約為8.0萬元/噸)。目前市場價格下行,大絲束和中低端小絲束碳纖維面臨虧損壓力,碳纖維價格逐步見底。然而,T300(12K)和T300(24/25K)的原絲不含稅價仍然相對可觀,為3.4萬元/噸和3.2萬元/噸,這為廠商提供了一定的盈利空間。
新應用領域帶來碳纖維需求的新增量
根據賽奧碳纖維的數據,2022年全球對碳纖維的需求量達到13.5萬噸,其中中國市場占比為7.44萬噸(2021年分別為11.8萬噸和6.24萬噸)。預計到2025年,國內碳纖維的總需求量將達到13.2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為20.6%。2022年,國內碳纖維的下游應用主要集中在風電葉片(占23.5%)、體育休閑(占30.9%)、航空航天軍工(占10.5%)、碳碳復合材料(占9.1%)和壓力容器(占8.1%)等領域。特別是航空航天軍工的需求量同比增長達到290%,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國內高品質碳纖維的不斷突破和放量,以及下游領域的不斷發展,衛星、火箭和機器人等有望成為碳纖維的新需求增量。
碳纖維行業進入新階段,龍頭企業有望受益
在碳纖維庫存累積和價格下行的情況下,碳纖維產品的盈利能力和企業經營面臨挑戰,大規模擴產的步伐可能會放緩。然而,憑借規模、成本、技術和資金等優勢,龍頭企業有望進一步聚攏資源。光威復材在碳纖維全產業鏈布局,其內蒙古項目的一期4000噸產能即將投產。中復神鷹是民用小絲束碳纖維領域的龍頭企業,目前已有2.85萬噸的產能,并且還在建設中,計劃總產能達到3萬噸。吉林碳谷是碳纖維原絲領域的龍頭企業,其2023年的在手訂單量為10萬噸,2023年上半年的銷售量接近4萬噸。吉林化纖集團是國內大絲束碳纖維領域的龍頭企業,現有產能約為5萬噸,十四五期間的目標是達到10萬噸產能。
碳纖維行業產銷兩旺,進口依存度下降,產能大幅增加
長期以來,我國碳纖維消費高度依賴進口,進口比例超過50%。然而,隨著國產碳纖維技術和性能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吉林化纖和中復神鷹等主要碳纖維廠商大規模擴產,國產碳纖維的比例持續提升,對外依存度有望持續下降。與此同時,國內下游領域如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的需求旺盛,碳纖維行業預計將迎來快速發展。這些積極因素將進一步推動碳纖維行業的產銷兩旺和產能大幅增長。